2006/05/23

采访手记:老人身影变大了!

南洋老机工在“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向车队团员叙述当年抗日可歌可泣的事迹,熟悉的乡音述说着大家有些陌生的往事,却一样感人肺腑。

王亚六是南洋华侨机工抗日回国服务云南联谊会主席,他在1939年4月3日从新加坡来昆明,经过短期军训就驾车上滇缅公路。

当年他遇上渡桥被日军炸断,就提出利用空油桶代替浮船使用,架好渡桥后他第一个驱车过河。

另一位杨保华,也是该联谊会的名誉主席。杨保华来自吉打州,他亲切地操着乡音与同样来自吉打的车队团员,述说当年的事。

同样令团员感动的,是一名来自槟城的“花木兰”李月美,20岁的她女扮男装投入机工抗日,一直到受伤让抗日军送往医院时,才揭发她是女儿身,而她最后也嫁给了救她的抗日军。

这几位老人年纪虽然很大,但都老当益壮,谈起当年往事精神都来了,虽然好多团员听不清他们浓浓口音说的是什么事,可是知道南洋机工的伟大事迹后,这几位老人的身影,突然都变得大了起来。

就如同纪念碑上写的“赤子功勋”,这种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捐躯赴国难的精神,实是赤子之心才做到。这种精神,在现今功利主义的社会,倍加难得。

“在那时代,我也会参加抗日” 蔡金星:不虚此行

车队筹委会主席蔡金星说,这一趟是值得的,因为大家明白了几十年前祖先们对国家热血沸腾的情操。

“把我放在那个大时代里,我也会报名参加抗日。今天我们带领了马青团员到来这里,也让年轻的一代了解南洋机工,毕竟在大马这方面的资料不多。”

昆明市政协副主席金志伟也赞扬马青车队进一步加强马中情谊与交流,更难能可贵的是到来缅怀先贤的抗日史迹,让年轻一代更了解这段历史。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两年。由于沿海口岸大多数被日军封锁,国民政府决定修建滇缅公路,从缅甸将援华物资运入云南。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主席的南侨总会,发动组织南洋青年回国抗日,短短几个月内,千万名青年拥往报名,他们有的瞒着父母,有的告别新婚妻子,有的虚报年龄,就有逾5千人报名,最后筛选录取3千200人。他们放弃了在南洋优悠的生活,在全长1千140公里的滇缅公路,在恶劣环境里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物资。

3千200名机工,有1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瘴疟付出性命,另1千多人回返南洋,1千多人留在中国。走过60年风风雨雨,他们坎坷沧桑的事迹,终于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魏家祥:活动中心值得参考 让孩子从环境中学习

马青总秘书魏家祥博士说,昆明市政府规划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做法,值得参考并在“青年之友”大厦、地方政府及政党会所推行。

他今日偕同马青“完美万里行”车队团员参观昆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后,对该中心完善兼备的软硬体设备印象深刻,称誉有加。

他说,这中心包罗万有,从艺术、科技、体育、休闲、文艺、舞蹈、外语、戏剧、音乐等,从全方位出发培育青少年,也是老少咸宜的休闲中心。

资料展警惕人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每周都有不同的资料展,其中这项青少年犯罪的展览,除了让人一目了然知道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展示青少年犯罪的实例,警惕人心。”

他说,昆明市政府从活动到标语,例如强调爱国、健身、修心等,都是从小让孩子从环境中学习,包括孩子接待外宾的礼仪,都有老师在旁提醒指点。

“这些概念都值得我们参考,除了青年之友有这个平台,地方政府及政党的会所,都能推动这些活动。”

车队团员今日也参观云南著名的景点包括石林,另外魏家祥、车队筹委会主席蔡金星、领队拿督姚再添等马青马华领袖,也与昆明市政府及共青团领导会面交流。车队将在22日离开昆明,前往百色继续旅程。

拜谒“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赤子功勋耀千古

(昆明22日讯)他们用血肉筑成抗战路,他们在滇缅路上写春秋。他们的名字,就是——南洋机工。

他们的名字,烙印在马青“完美万里行”车队团员的心;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所有团员,他们的爱国心,也让团员们激动不已。

首批机工来自柔佛

车队团员今日抵达昆明西山拜谒“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碑上“赤子功勋”四个大字前献花致敬,更难得的是几位老当益壮的南洋机工,也赶来与大家会面。

熟悉的乡音,不仅唤起老机工当年在南洋的记忆,也让许多团员与有荣焉,因为这几位抗日老英雄,正是同乡人。

马青总秘书魏家祥博士说,他来到这里参观了纪念馆,听了老机工的谈话,才知道原来第一批机工来自柔佛株巴辖,这正是他服务的选区。

“这一段历史,我们回顾当年机工们的精神,那是置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值得大家学习的爱国精神。虽然时代背景已有不同,但如果没有机工的贡献,抗日不成功,也没有奠定日后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条件。”

机工也有“花木兰”

他说,明年恰是我国独立50周年纪念,机工们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因为当年他们都是从中国南来,当祖国有难就自发回去投入抗日。

“我也是到这里参观才知道,原来我们也有‘花木兰’,像一位李月美就女扮男装,报名成为机工投入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