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6

《完美30载情》-马青回顾马中建交之旅-后记

之前看过一则深具启发性的故事,话说500多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国之后受到英雄式的欢迎,举国上下视他为航海先驱及榜样,但也遭惹了不少人对他的妒嫉。哥伦布有一次在酒馆时便遭某人酸溜溜地当众奚落说:“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给我一条船,一直向西航行,我也能办到。”

哥伦布也没和他争论,他拿着一颗熟鸡蛋,向酒馆里的人说:“有谁能让鸡蛋站立起来?”,酒馆里的人斟酌良久,有些人还动手尝试竖立鸡蛋,但鸡蛋还是倒下来。最后大家无计可施,哥伦布便拿起鸡蛋,往桌面轻轻敲下去,蛋壳少许破裂,陷了一角,鸡蛋便在桌面上直立了。有些酒客们不满意哥伦布的答案,哥伦布不慌不忙地说:“有些未知的事情,无人敢尝试去做,害怕被当成傻瓜。一旦有人做成了,又会有人说他名不副实,做的事情太简单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是几个眼红的家伙就能否定的,伟人成功之处不在于成功过程简单,而是他们敢于去尝试的勇气,敢于创造“第一次”的决心,敢于承受失败的风险。遗憾的是,不只是哥伦布时代有那些“事后诸葛亮”的无知之徒,现今我们的社会上,这类的人大有人在。

完成迢迢8千公里路的长征后,车队于10月24日返抵国门,〖完美30载情〗-马青回顾马中建交之旅终于宣告完美落幕 。车队自出发日起,报章上时常可见到车队的相关大篇幅报导;车队回国之后,NTV7电视台也陆续播出车队昼夜赶路的片段及团友们在途中的点点滴滴。

媒体的报导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人每天追读有关的报导,对车队成功将大马人民的情谊带往中国表示激赏;但也有人奚落这是一件极简单不过的活动。虽然我们这一趟的旅程不能与哥伦布的丰功伟绩相提并论,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是大马国内第一支由政党筹办的庞大四轮驱动车远征车队,跨越马、泰、寮、中四国,而且筹办期间所牵涉的人力物力非常浩大,非马华公会这样一个严谨良好的组织不能完成此项重任。

筹办此活动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沿途体察各国民情及风俗习惯。在寮国途中,团员们慷慨捐助贫穷的山区人民并非大马公民,更无大选投票权,但帮助他们是本着世界大同、寰宇一家的无私精神,传达大马人民的关怀及爱心,重其义而非重其利,就这一点,我们的车队是非常成功的。

回顾这次旅程,我深切体会到团队精神在群体活动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拥有80 多人的庞大团队里,没有个人主义,只有团队精神,也唯有严明的纪律,一致的 行动,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团友来自不同的州属,为了共同的神圣使命而聚集一起并肩作战。有些团友颇有社会地位,其中还不乏拿督级的地方闻人, 但在车队中,都须放下身段,与其他团友共患难,齐进退,服从命令,严守纪律。

我们的领队THOMAS FOO是马来西亚四轮驱动车协会的会长,他和一批热爱四轮驱 动车探险活动的狂热发烧友,引领着我们车队前进,在路上,他与大家分享了他 丰富的探险经验,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热带丛林、高不可攀 的喜马拉雅山脉、古老的金字塔、人类文明起点的两河流域等地方,都留下了他 的足迹。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渴望,瞳憬征服天险之后的满足感,驱使他踏上 了这条永不言悔的路。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般马来西亚人所缺乏的毅力及冒 险精神。

走过迢迢千里路,视野开拓了,心胸也宽阔了,所见所闻都是从书本上无法领略 到的。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唯有走出去,眼界才不会局限于一 隅,视野才不会狭隘;唯有走出去,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渺小,世界是多么地浩瀚,天地是如此地广阔。 窝在象牙塔里的马来西亚人啊,走出去吧! 看看这个世界,才能更了解我们自己。

走遍千山万水,最终还是感觉马来西亚最棒。我国鲜少天灾人祸,人民丰衣足 食,三大民族和睦相处,可说是上帝幸宠之国。在旅途中,我们走过落后贫穷的 乡区, 也走过繁荣先进的都市;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让我们庆幸的地方。相 比之下,我们马来西亚人是何等的幸福啊,可是还有许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

甫回抵国门 ,见到欢迎车队凯旋而归的乡亲父老,一时思潮汹涌,难以言叙,只 知道我们的确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只想告诉大家,此行成矣!

在结束此文前,我要特别感谢筹委会主席蔡金星,给我机会参与这项意义深远的 活动,使我在多方面获益匪浅,同时也向全体团友致意,谢谢大家在长征路上给 予特别的关怀与照顾。(作者:甘德政)